龙新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著 >> 杨惠东:兼容并蓄——张龙新长城系列浅析
杨惠东:兼容并蓄——张龙新长城系列浅析
新闻类别:艺术论著  阅读 8567 次  发布时间:2008-1-11 22:02:25
兼容并蓄——张龙新长城系列浅析
杨惠东


    近日,应龙新仁兄之邀,赴北京怀柔参加“中国青年美术家新农村采风”活动,出发前在西山拜读了龙新的近期作品,龙新本以中国画长城系列驰誉画坛,不意此次他竟向我展示了一组油画长城,由此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从山水画向风景油画的转换是颇有兴味的话题。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书名日《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真是难为她了。很多情况下,一种语言很难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对应,山水画的英文翻译为Landscape .即“风景”,虽不能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无疑十分勉强。毕生致力于中西融合的林凤眠先生指出:西方风景画是对景物的描写,而东方风景画(即山水画)则是印象的重现。因此,对于中国画家来说,大自然的生动细节只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画家意象的表达方是绘画的终极目标。

    很早以来,长城一直是龙新热爱的主题。长城厚重的历史感,长城的宏伟、曲折与雄浑,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去体察皆各有其奇特之处。但任何一个局部,或过于写实的手法,又都难以概括其全貌并传达出其独特的美感。颜渊对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赞叹移之长城无疑是十分贴切的。独幅画难以表达长城多方面的美,或许这正是龙新长期以来反复描绘的原因所在。龙新先生早期的长城系列用的是写实的方法,在空间构建和表现方法上显示出深厚的西画修养。但很快,他的作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摆脱了写生的状态,以感情的抒发替换了对真实物象的再现,特别是近期的作品,笔墨由繁密厚重转为苦涩、苍茫,营造出沉重而久远的沧桑感和深沉的时空浩叹。

    在笔墨变化的同时,他在空间构建上也探索出自己的独特方法。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使得画家在面对无限丰富的自然景物时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每幅作品中也尽可能地包容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此即古人所追求的“咫尺千里”。山水画家的目光,不是停留于一个景点,而是由观察位置的不断移动,形成多景点的层层相生和重叠,所以,山水画家的写生,对景物的选取从来都是不固定的,关键在于对山水景物的组织,以及由心生发的“意”,实为一种综合性的创造。龙新的长城系列,在现实中并无对应的特定地点,山石、树木、长城的形态走势,都由精神、心境的引导去处理,并无定法,境由心生,景随情变。随后,在长期的观察体验中,龙新又提出一种新的透视方法,名之日“变焦透视”,画家的目光近似于摄像机镜头的上下摆动,又如身处一架垂直上升的直升机上,由近及远,视点在一条直线上随高度而不断变化,产生十分强烈的视角跳跃,营造出更为深邃、广阔的空间。

    由西而中,再由中而西,习画经历和使用材质的不断变化,更由于对绘画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得龙新在各个时期的作品皆显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认为,形式或材质的选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必须强化画家的主体意识,将东西艺术的营养兼容并蓄,从而创立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油画民族化的口号至今提出多年,最根本的一点,在保持其油画特性的同时,应注重东方传统艺术精神的追求,而非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的中国笔墨和图式的借用。因此,龙新的这批油画长城系列,既保持了与水墨长城系列在精神追求上的一以贯之,在形式和语言上又有了新的拓展。

    作为油画,色彩的因素十分重要,龙新的色彩不是条件色,没有强烈的外光、阴影,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固有色。主要是一种情绪化的色彩,以赭褐、深绿为主,阴晦、沉稳而略带苦涩,浑厚、苍凉而不失秀润。

    龙新有意识地借用了中国画中的留白法,画中的白云多以传统的勾云法出之,强化了画面的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艺术上取得显著的成果,艺术家必须付出长期甚至是毕生的辛劳。龙新有着强烈的创作激情和创新意识,中西绘画形式与材质的不断变化使他对于两者及自身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如此也使他得以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中国油画》 2007年第一期发表)
龙新网版权所有   给我留言

京ICP备080054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