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新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著 >> 崔大中:高高秋月照长城 —张龙新画长城
崔大中:高高秋月照长城 —张龙新画长城
新闻类别:艺术论著  阅读 4049 次  发布时间:2016-12-18 16:59:00

       张龙新是当代实力派中国画画家,人物、花鸟、山水,都非常擅长,并且都取得了令人侧目的卓然成绩。但是作为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中国画画家,他是以画长城而蜚声中国画坛的。

       在当代中国画坛,提到画长城,就不能绕开张龙新。可以说,张龙新是为长城而生的歌者。长城是中华历史的伟大遗产,有着沉厚的民族象征意义和文化含量。它那蜿蜒起伏、连绵万里的壮丽景象足以使人赞叹和引人遐想,千百年来,有不胜枚举的文人墨客为其赋诗讴歌,挥毫泼墨。作为一个画家,张龙新选择了长城,他把对长城的崇敬与依恋之情融入笔墨,几十年来,一次次翻山越岭,登临关隘,沿途写生,体察感悟,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以长城为主题的山水画作品。

       综观其以长城为主题的山水画作品,画家在描绘长城时,注 重长城与北方地区山川风貌的融合,讲究中国画传统技法的综合应用,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和探索,借鉴西方绘画语汇,开拓出了一套来自传统墨法,崇尚自 然美意趣的新笔墨法式,开拓出了讲求整体感,以变焦透视描写实境、以纪念碑式构图结构画面的新结构样式,从而开辟了中国主题性山水画的新境界。

       艺路漫漫,非一日之功。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张龙新就选择了以长城为母题进行主题性山水画创作。1991年,张龙新创作的长城长卷,高2米、宽138米,被中国长城博物馆收藏。那是一幅画家付出了心血的精品力作,在那幅巨幅长城作品中,画家灵活地采用了山水画的各种传统技法,通过对长城地域环境的写生提炼,再现了长城沿线的山川地貌特征,展现了穿越崇山峻岭的长城雄姿。

       从1992年到2002年,历时十年,张龙新又创作了一套(共36幅)巨幅长城组画。 这套 组画在其长卷的基础上,进行了更集中的概括和更主动的强化。他把万里长城的精粹景点概括为36幅作品,以每幅高达两米的篇幅精心描绘,既借鉴了传统山水画 册以多景点展示名胜全貌的匠心,又避免了其案头翻阅的局限而适于在高厅大馆中展示。分之每幅均可独立成图,一图一境,丰富多彩,合之又有长卷的效果,似断 还连,气势万千。

       这36幅作品,笔墨运用和形式结构上更加成熟,其 可圈可点之处还在于它的创新上。艺术史告诉我们,守成的人多,而创造的人少,创造需要见解,胆识和悟性。艺术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创新。张龙新的山水画,经过 长期的观察与体验,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的基础上,运用了一种新的透视方法,张龙新把它称之为 “变焦透视”,画家依据摄像机的变焦原理,以一种写实与意象结合的方法应用于山水画创作,按张龙新的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试图解决不同视点在同一画面上的视 觉效果。“变焦”透视的运用可以集中体现深远渐变至高远再渐变到平远而达到牵引视线向导的视觉效果。即将山水一下子拉近眼前,同时又可以一层一层地将山水 景象推上去或移过来,从而为中国古老“意象经营”增添了科学成分,使“散点透视”有了变焦的依据。

       这即不同于西洋“焦点透视”的单一,也不同于中国传统 “意象经营”的散漫,张龙新首次将摄像机摄制景物的艺术效应挪移到山水画创作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应当说对中国山水画向当代艺术转型具有 积极的意义。欣赏张龙新的山水画作品,如身处一架垂直上升的直升机上,由近及远,视点在一条直线上随高度而不断变化,产生十分强烈的视角跳跃,营造出更为 深邃、广阔的空间。

       张龙新近几年的长城系列作品,又有了新的变化,已不再是单纯地运用传统,他笔下的长城新作注入了新的观念,进一步加强了历史感和生命意识。笔墨技法上又有 了自己的新尝试,那就是“涩墨”的运用。所谓涩墨,就是将书法中的飞白和山石皴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涩滞醇厚而又虚灵空透的新的表现山石的皴法。这是画家 通过认真观察自然,并借助人像素描以及油画技法,通过自己对笔墨的理解,巧妙的将书法中飞白的形式美与山岩、城墙被风蚀的自然美有机的汇合到画面中,而形成的以飞白皴擦为符号的山石皴法。这一新的山石皴法,对于营造虚灵古朴、苍健浑雄的绘画意境,拓展从自然美到绘画美而文化美的综合升华有着重要的画学意义。

       赏读其长城山水,画家运用涩墨等多种技法,多以缜密充实的构成布满画面,以实境为基础,从不同视角,描绘出山峰峻岭气势磅礴、高不可攀的壮美,将蜿蜒的长城 沿山势延伸推向顶峰,用古朴苍厚的笔墨表现岩体与丛林,将长城博大恢宏的气势,以及深藏着悠远历史内涵与北方坚实的高山大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长 城风流千古的雄姿和一种坚强的民族力量与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命记忆。以长城为母体创作山水画,将长城的形象作为一种绘画符号,对中国画的探索有着很强的绘画意义和当代意义,这里,不单单是长城 的形象所传达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意味,更重要的是要超越这一传统的人文意义而赋予它绘画的符号学意义。张龙新通过对笔墨形式的谨严把握,他笔下的长城,已然 成为一种暗喻和象征着传统历史精神力量的生命符号,成为一种被赋予了纪念碑意义的笔墨符号。这是画家重新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艺术与人生、与社会和与自然 的整体关系而在山水画创作中做出的重要选择,它让传统山水画由此焕发出一种汉唐雄风般崇高壮美的时代气象。

       张龙新这次参展的“唐人诗意图”作品,还是以长城为母题而创作的。选择的是与长城有关的唐人诗句。每一幅都取如纪念碑式的构图,在崇高肃穆中充满了史诗般壮美情怀和别样韵味。

       中国山水画深受中国诗的影响,向来讲求意境,亦即讲求在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灌注充沛的审美感情,创造令人神往的精神境界。张龙新深谙此理,他以长城为母题,用涩墨自由挥洒,高山大川,长城蜿蜒,气势崇高宏伟,细致地营造出了边塞诗的悲壮苍凉与壮美崇高。

       《秋月长城》一幅,最是诗意:夜阑人静,苍山静默,小月当空,长城内外,一片空明。回想过往历史,还看今朝气象。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已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静谧深深的秋夜,高高的烽火台,矗立苍穹,伴着明月静默,正是: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2015年12月18日于北京煮闲堂)

龙新网版权所有   给我留言

京ICP备08005435号 |